【西部汽车网讯】最近对于长安汽车来说,无非是个大日子。2011年第一代逸动亮相后,从上市之际销量经历了鼎盛到疲软的过程,记录着长安品牌的发展历程。六年为期,第二代逸动于武汉汉秀剧场上市,售价7.49-9.49万元;逸动DT售价5.59-7.69万元。
作为长安轿车矩阵的排头兵,新逸动的上市直接关联着长安今年的利润增长空间和品牌战略。不难发现,第二代逸动身上寄予着长安重回风光的野心,也寄托着第一代逸动神车复兴的美梦。但在笔者看来,这或许只是长安的一厢情愿。
竞争力上并无明显提升
第一代逸动增长乏力,除了竞品选择更加多样,更重要的是产品本身存在的质量问题:
内饰差。如果说外观还看得过去,但打开车门后做工用料极差的内饰,便将二流做工水准暴露无遗。板块之间的接缝参差不齐不说,选材及用料也都非常粗糙,甚至就连中控台也存在着低劣组装的痕迹,使得长安逸动的整车内饰档次非常低廉。
油耗量。长安自主研发的蓝鲸动力在提供了充足动力的同时,自身的油耗量控制却一直被车主诟病——仅仅在市区的油耗量就高达了10L,甚至还普遍存在漏油、渗油等情况。
除此之外还有风噪、胎噪较大、发动机异响、变速箱异响等问题,车身附件上毛病也多如牛毛,甚至2014年还一度被爆出“生锈门”事件。
如果想打翻身仗,第二代逸动应该着眼于解决以上的几点问题。但事实是,新款只是在无关痛痒的方面做了讨巧改观,最明显的几点变化竟然是:长安汽车全新家族化设计外观;内饰上,全新逸动内饰采用了双色配色,整体风格和睿骋CC保持一致,脸撞得的有点厉害,性能上却差了一大截;动力上, 新车先期1.6L自然吸气版本,最大功率128马力,参数与现款车型保持一致。传动系统部分,与发动机匹配的是5速手动和6速自动两种不同的变速箱,也与现款保持一致。
从上面来分析,新款凭借外观来坐地起价,老款的发动机、传动、底盘问题仍然没有解决。而且长安最讨巧的是,在空间上,现款车型在长度和轴距方面分别增加了90mm以及40mm,入门级轿车逸动DT其长宽高分别为4575/1750/1500mm,轴距为2610mm,与悦翔V7仅有微小差异。这意味着,除了外观上进行的家族化统一外,组合拳打法并无差异化区分和明显的竞争力。
竞争对手林立,品牌积重难返
2017年的车市,属于销量猛增的吉利汽车。而细分领域到家轿系列,则属于帝豪。去年,帝豪以27万的销量占据头把交椅。而第二代逸动上市,直接目标无疑是帝豪。
从前两个月销量来看,帝豪和逸动销量分别为42904台和12518台,二款车型的销量距离也在进一步加大。作为经济型轿车,两者定位都在10万元内。吉利帝豪的售价在6.98万-10.08万元;新款则为7.49-9.49万元的价格,起步价位并无明显优势。其实除了销量王帝豪外,荣威i6、奇瑞艾瑞泽5等车型也进行了包围式反攻,家轿产品变得更加互联网智能化,消费市场进一步升级、成熟。
从2012年第一代逸动上市有了一个相对漂亮的开端,但销量增长疲软、市场空间进一步被局限。2017年,长安全年轿车销量下降42.76% ,其中逸动销量达92573辆,同比下降40.8%。一方面与相对紧缩的轿车市场,另一方面是长安内部的产能、产品结构大调整。
并且,这样的销量成绩还是基于长安汽车销量两次大幅官降上。降价救市,只是缓解燃眉之急的短暂之计,也可以被定义为双刃剑——让看中长安还没急着掏钱的消费者眉开眼笑,让钟情长安毫不犹豫买单的消费者暗自神伤。长安汽车为了挽回销量老大的面子,付出了深深伤害消费者的代价,实属得不偿失。
进一步说,这也是长安汽车“薄利多销”背后也暴露出种种问题。相比其竞争对手,长安自主品牌的单车成本较高,加之降价博销量,其整车盈利能力大幅下滑,增收却不增利。
从第二代逸动和逸动DT来看,长安意欲扭转当前不利的被动局面。但“努力”的方向却直接讨巧在外观内饰设计上,却没有对产品本身的问题作出回答。从定位来看,逸动销量还应该是寄希望于三四线城市、约70%的增量市场。但中国自主品牌轿车领域靠一款车走红的萌发状态已经不再,家轿神车的风光时期也难以为继。